“你们知道老陈怎么走的吗?现在这医院的门我是不敢进了!”
“不会吧?他不就是糖尿病嘛,一直吃药控制着,怎么说没就没了?”
“你们别不信,我觉得是治死的,你看他之前自己吃药控制的挺好,后来三天两头检查,换治疗方案,你说这里面没一点猫腻我都不信。”
“哪那么邪乎,我也有糖尿病,每天也是胰岛素盯着,照你这样说,我直接把这钱省了,还能多活几年……”
糖尿病作为当代中老年人群当中常见的慢性健康问题,常常引发一些困扰,尤其是网络上流传的相关说法,不免让患者们更加焦虑。
比如“相关治疗方式存在风险,容易加大患病死亡率”、“不打针、不吃药,顺其自然反而能多活几年”等说法,多少会动摇患者的治疗意愿。
那么糖尿病最终真是治死的吗?顺其自然真能活更久吗?
展开剩余92%一、网络相关说法,或是一种误解
先说“治疗致死”的问题,网友们主要分为“药物副作用”和“过度医疗”两个派别。
先说副作用的问题。“是药三分毒”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,只要是和药物沾边的、需要入口的东西,多少都带点副作用。天天药物不离身,健康程度自然越来越差,这也形成了部分人“治病致死”的认知。
糖尿病作为一种综合性代谢异常性疾病,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控制血糖调节来满足人体需求。
要知道,代谢系统功能异常本质上是一种不可逆的机能损伤。
这也意味着,一旦吃上药,就不能停下来。
长期用药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肝肾负担增加,以及体质差异或用药不当带来的血糖偏低情况。
这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表示,长期吃药对人体损伤,可能比糖尿病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大。
实际上并非如此。代谢系统功能异常,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是全方位的。
比如糖代谢异常可能对血管造成损伤、脂肪代谢异常,会加速动脉硬化,而血糖水平异常可能引发组织缺血或加大炎症风险,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会有所增加。
但如果积极进行药物控制,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糖尿病,对症治疗都能将以上风险合理降低,将患者的健康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。
两相对比,只要科学用药,肝肾损伤在全身病变面前就显得不值一提了。
再来说说,过度医疗的问题。
现阶段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都在提升,但部分居民对医疗有效性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,会担忧花大钱治小病,甚至是白花钱不治病。
不能否认,生活中人们确实有可能遇到、听到、看到“被过度医疗”的情况。患者不仅花了不少钱,病还没治好,更糟糕的是病越治越严重。
但随着医疗行业相关管理制度更严格、更规范,类似情况已经大幅减少。只要是正规医院,还是可以提供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疗方案的。
不止是糖尿病,面对任何病症都应该建立医疗信心,这是部分患者必须攻克的心理难题。
也有一些说法认为,药物存在成瘾性,胰岛素一旦打上了就戒不掉了。
这里有一个认知上的错误,胰岛素的使用主要依靠糖尿病患病类型以及患者需求,是“先需要,再使用”的关系,而不是盲目使用。
人体本身是可以产生胰岛素的,用于调节血糖水平,而糖尿病患者机体无法产生足量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,这才需要额外摄入。
还是代谢异常不可逆的问题,这是病理机制导致的,故而需要长期稳定摄入胰岛素。
也因此,关于成瘾性、依赖性的说法本身就是不符合医疗常识的,患者无需对此过度担忧。
二、顺其自然不治疗,更有利于病情?
除了“治疗致死”的相关误解外,还有一类人群认为,通过日常控制即可改善糖尿病。比如减少糖类摄入能修复相关代谢功能,担心药物副作用或短期内看到病情好转便私自停药。
首先要明确的是,糖尿病需长期依靠药物治疗,帮助调整人体代谢。仅依靠日常控制糖类摄入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代谢异常的问题,只能暂时的、片面的降低代谢负担。
关于私自停药,部分患者存在侥幸心理,认为药物治疗可以使代谢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,于是私自停药。
但实际上,糖尿病的病情控制,需要稳定的药物摄入来干预。简单来说,药物可以延缓糖尿病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进程,甚至可以将病情控制在稳定范围内,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健康。
私自停药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血糖波动异常,这对于患者当时的代谢能力无疑会带来更大的压力。
临床治疗当中,经常会遇到有些患者病情在接受治疗后加重,就是和自私停药或改变用药节奏相关。
注重日常控制并非没有用,配合药物治疗才能事半功倍。
主观上减少糖分摄入,降低对机体的负担,用药上对机体功能异常进行根源性补救,二者相结合,糖尿病方可得到有效控制。
三、如何科学控制糖尿病?要做到哪些?
1.正确认识病症
其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对糖尿病有误解,都是因为不够了解。
受退行性变化影响,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,机体功能自然会有所退化,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代谢异常,则无法自行恢复,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稳定病情的原因。
代谢问题一旦产生,可能会引发全身各项功能的损伤。
比如心血管功能减退、肾病患病率提升、神经功能异常等,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。
如果不依靠药物积极控制病情,对代谢功能进行补救,各种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则会显著提升。
也因此,掌握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,合理干预病情,是在患病过程中维护基本健康的关键。
2.重视早期干预
有些人觉得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很大,但实际上,只要抓住治疗时机科学干预,病情就不会进展得太快。
生活中有些人忽视日常体检,对自身各方面的变化也不够重视。这就导致有些人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或异常后,才知道就医,从而错过了治疗的窗口期。
无论是糖尿病,还是其他病症,只要是进入进展期,或者已经呈现出明显症状的,治疗难度自然会有所提高。
反观那些重视日常检查,一到两年体检一次,在早期就发现糖尿病苗头的患者,治疗过程会相对轻松。
建议有条件的人群,尤其是超过45岁的,一到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,特别是血液检查。对自身情况了解得越透彻,越有利于在早期发现身体异常,以降低治疗难度。
3.适配治疗方案
不同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天差地别,从病因到外部表现,再到机体功能的细微变化,所对应的治疗方案也是不一样的。
比如对于胰岛素的需求,不同患者之间就存在一定差异。
有些患者仅依靠口服药就能将代谢功能稳定在正常范围,配合日常管理,方能将病情控制住。是否需要胰岛素,还得看用药的效果如何,非必要情况下,是可以不使用的,而有些患者却不能没有胰岛素。
患者就医过程中,应尽可能交代自己的病情特征,这样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。
包括开始治疗之后,受个体差异影响,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可能会出现些许不良反应。这一点也要积极和医生沟通,便于后续针对治疗方案做出合理的调整。
4.日常干预相关
日常方面主要涉及到饮食和运动,科学的营养搭配以及适当锻炼,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血糖水平。
饮食上,患者就医过程中可以跟医生详细了解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。比如水果,有些水果糖分高,摄入量就得控制好,乳制品方面比如酸奶,也要尽可能选择无糖的,蔬菜主食方面,按比例搭配即可。
运动方面上,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。比如部分患者完全没有运动习惯,推荐循序渐进的运动模式,意在保持运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。
运动可以帮助提高代谢,促进内循环,但具体采取何种方式、何种强度的运动,还需医生指导。
总结
科学治疗并不会增加糖尿病的致死率,顺其自然也不足以让糖尿病自愈。病理性的代谢异常一旦发生,就身体机能来讲便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,也因此,糖尿病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控制病情。
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该类病症的发病机制,掌握正确的治疗方式,并遵循医嘱合理对病情进行干预,糖尿病进入中后期阶段,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多损害。
各位朋友,你觉得身患糖尿病,还有哪些需要注意呢?
发布于:江苏省